今年三月的時候,同樣因為CP+的緣故,又再次去了東京。
這幾年分享的照片,確實有逐漸往日本旅行的照片靠攏,畢竟在台灣時也有各式各樣的雜務,不太能像旅行期間一樣盡興的按快門。
旅行中的照片,總是多了不少挑戰。一個快門,也許是個不其而遇的瞬間、也或許只是個路途風景,更或許只是個蒐集自己版本的明信片。
找著陌生的地點,路途中的所見、所得,不管最後有沒有用相機帶回好照片,那個過程都是異鄉中難得的攝影體驗。
陸續在這幾年都有機會到東京,這個城市確實也有很多不同的面貌,相機工業、西洋化時期的遺留、下町風光、摩登的都會樣貌…
CP+期間待的不長,短短時間在工作、路途跟帶回自己面貌的東京,構成這捲東京72時。
#1 亂流
氣流不穩定,但穿出雲層後,雲間灑下落在海上的日光,卻出乎意料的柔和。
#2 哥吉拉旅店
以前都是在歌舞伎町看著這棟重建的旅館,這還是第一次住宿,這麼近的看著哥吉拉。
#3 手機攝影的時代
新宿真是個大迷宮,第一天光是在山手線跟中央線切換,就耗了不少時間,太可怕了。
車站內、月台上,剛好滿滿都是這波iPhonx X主打攝影作品的看板廣告。
#4 客制化
每年CP+都有些展示重點,每一屆都有以爆炸性話題新品展出的廠商,當然也有像是Olympus這樣細水長流的廠商。
以兩大一小的講座專題為主軸,在新品外也特別強調自家產品特徵與試用的廠家存在。使用者的參與跟展出,也是會場內相當特別的大廠。
今年有個蠻有意思的客制化,將各種PEN進行相對應的改造,如果真的可以商品化,真是個很棒的概念。
#5 巴洛克
這次終於帶了夠廣的鏡頭,能把這個東京車站的巴洛克屋頂全景拍下帶回家。
#6 東京站
東京站丸之內出口方向的KITTE,是很知名觀看車站的地點。
KITTE樓頂有個免費的觀景平台,不能使用三腳架,我這回在東京主要用Olympus E-M1 II,優秀的防手震在這裡就特別能發揮其威力了。
#5跟#6這兩張照片都是利用M.ZD 8mm F1.8 魚眼鏡頭拍的,抵達日本的這天,正好是E-M1 II支援8mm魚眼直接在機身內修正成廣角鏡的新韌體發佈。
效果真是不錯。
#7 一覽
東京車站前的廣角已經整修了好幾年,終於在這次見到開闊的站前廣場。
#8 特展
Olympus位於新宿的Olympus Plaza。
這個空間除了有相機展示、講課空間以外,也有提供相機清潔與展覽等服務,是Olympus原廠面對消費者的第一線空間。
#9 五小時,快速完修
剛走出Olympus Plaza,準備往八王子的Olympus研發總部時,同行就有人不小心摔了相機。
在總部獲得五小時完修的服務,雖然是難得的經驗,但我還是希望可以不要體驗到阿!
#10 原型
製作PEN F時,其實有許多原型,前年PEN F發售那年,就看了不少接近粗胚的原型機。
雖然很喜歡目前使用的PEN F版本,不過這個未上市的版本也很棒,最右邊的曝光補償按鈕變成快門轉盤,更復古了些。機頂也改以Olympus的老商標呈現,更有復古感。
#11 歌舞伎町
接連的採訪行程過後,有著一天的自由活動時間。
天氣正好,還沒見過這麼早的歌舞伎町。
#12 KITTE,光影
KITTE是過去舊東京中央郵局大樓,保留改建後,除了郵局外,裡面也有百貨商場。
玻璃帷幕降下不少好天氣的日光,構成的光影真好看。
#13 空橋
不過,其實目標是介於東京車站跟有樂町之間的國際論壇,想來拍拍這裡的建築幾何。
#14 就活
這天正好在國際論壇內舉辦了就活活動。
熙來人往的社會新鮮人,服裝彷彿複製人一樣,也讓我感受到台日文化不同的地方。
#15 鋼鐵之光
最喜歡這種重複排列的現代建築幾何。
#16 Separate ways
在觀景窗看著的時候,耳邊一直想起王菲Separate ways的旋律。
#17 幾何
京都於我,是個很純粹的日本風情,老建築、寺廟、獨特的和洋交錯飲食。
那麼像這樣的幾何、現代、光影,應該就是我喜歡東京的原因。
#18 映著
在建築裡面走著拍著,也見到許多本地的攝影師來拍照。
像這樣單純的發掘著建築內的變化,彷彿映著攝影師對著世界的觀察力。
#19 重複
萬世橋車站改建成文青商場「mAAch ecute神田萬世橋」,廊下重複的橋墩,不知怎麼地,讓我想起來了奧賽美術館。
#20 隨處可見,只有看見
神田川的水有點髒,但是映著玻璃帷幕,居然也形成一幅像是立體派畫作的畫面。
#21 反射
每個光影都讓人想按個快門。
東京特別的地方,我想是在這種背光的城市角落,仍有玻璃帷幕大樓反射過來的光在奇妙的角度仍能拍到光影。
#22 湯島聖堂
在東京逛孔廟。
旁邊就是有名的鐵道迷聖地,曾在咖啡時光片尾出現的御茶之水四鐵交錯。
鐵道的喧鬧、路旁的車水馬龍,踏進湯島聖堂都嘎然而止。
#23 天際線
停留的時間無多,總還是希望在拍過的主題上,多些變化。
#24 夜色,增上寺
來來回回好幾次,最後還是拍到了屬於自己版本的照片,就像一種收集癖一樣。
出門旅行的照片最為難的地方,莫過於時間跟特色。
時間有限,如何在適當的天氣條件或者是行程安排下才能拍到自己版本的照片,有時候也是夾雜著幸運成分。
畢竟,沒辦法像駐地攝影師一樣,一再地前往拍攝,直到完美。
#25 夜色,錯亂線
上腳架長曝拍完忘記調整參數的結果。
沒想到意外的好看。
#26 我與東京,一直都有鐵塔。
已近子夜。
回程的路上,偶遇的畫面還是按下了快門。
都是夜歸人。
#27 歌舞伎町
回到新宿。
這個時間的歌舞伎町,才剛起床呢!
#28 轉眼
然後就天亮了。
#29 築地
忘記禮拜天休市,撲了個空。
下次來,它就去豐洲了
#30 於是
於是踏上前往北國的路途上。短短72小時,都是東京的這卷。
最後,來短短聊聊這卷照片的器材。
這次因為工作的關係,在東京的期間是使用Olympus E-M1 II,主要搭配的鏡頭是M.ZD 12-100mm F4 PRO。基於它的焦段廣泛,不管是在採訪或者是旅行中多樣的變化,都很能應付,即便是已經對它很熟悉了,在這趟旅行,對於它帶來的便利性,還有與E-M1 II搭配起來最強大的防手震,一樣感到稱奇。
這次比較特別的是我還用了兩個偏向廣角鏡的鏡頭,一顆是M.ZD 8mm F1.8 fisheye,一顆是老蛙7.5mm F2。
拜E-M1 II韌體更新之賜,M.ZD 8mm F1.8 fisheye除了魚眼的變形視角以外,又帶來了新拍法,透過LiveView,這個直接修正變形的方式,完全可以當成廣角鏡來使用;老蛙7.5mm也是蠻有趣的,雖然是手動鏡頭,小巧、銳利、價格實惠,也是在Mciro 4/3上很好的廣角鏡選擇。
東京這個地方,不算個旅行難度很高的地方,也是大家都熟悉的城市;Olympus E-M1 II是台性能強悍的機身,也讓許多拍攝場合變得容易。
兩個參在一起,加上時間急迫,也許大家總想著可能會是個無趣的組合吧?
熟悉的器材,熟悉的地方,但是裡面加上個沒用過的鏡頭,沒去過的拍攝地點,總是能碰撞出火花。
像這樣的火花,我覺得正是在接觸不同鏡頭,他們不同的特質帶來的旅行攝影樂趣。
延伸閱讀:
- Olympus E-M1 II(一)無與倫比的自由
- 日常的故事,我們緩緩說 - Olympus PEN F
- 旅行若是一幅掌中的風景:Sony Xperia XZ2
- 皆臻完備的里程碑:Sony A7 III
- The Charming G(一)當 Contax G 遇上 SONY A7R II
- 一眼瞬間,回首 - SONY RX1
- 獨一無二的風華 - Fujifilm X-PRO2
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:
-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(卷一)東京天涯
-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(卷二)你的日常是我途中邂逅的風景
-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(卷三)秋色是山巒中的一抹紅
-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(卷四)貳零壹柒
-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(卷五) Kyoto, ver. F1.2
-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(卷六)東京,72時
-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(卷七)北國之冬
-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(卷八)春,山陽
十年,京都四季:
My InstaGram @euyoung
推薦這篇文章:
我要說讚!
0 個迴響:
張貼留言
請大家愛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~如果沒有帳號可以多多利用「名稱/網址」打入自己的名稱,用匿名我很難回覆的。
另外,廣告迴響直接砍掉,請無需測試。